显示标签为“金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金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45歲前做對9件事 存摺多千萬

雖然大家都知道理財要趁早,不過知易行難的原因就在於,太年輕展開往往無財可理,等年老了,手上有點資本而覺悟要開始理財,人生也快到盡頭了。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從 生命周期的觀點來說,40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不但不會太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25歲至40歲之間,一來薪資不高,二來兒女年幼,開銷驚 人,加上又得存錢買房,收入扣除種種開銷後,能存下的錢相當有限。」郭迺鋒分析說。

「40歲到55歲的壯年期間,正值一個人生命週期的巔 峰狀態,他的職位與收入,往往是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階段。孩子也大概正在讀小學至中學,開銷反而相對較低。」「如果錯過這時段,還不知覺悟要有計畫地進行投 資理財,等於是錯過人生中最能有效累積財富的黃金時機。」郭迺鋒強調。

要擺脫窮忙一族,改變觀念只是讓你踏出了第一步,還要加上具體的行動,理財才會更有意義。接下來我們綜合數位理財專家的意見,提出9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並且分篇講述每個方案可能發揮的理財效果,你也可以按部就班朝富裕之路邁進。

愈早做到愈多的行動方案,將可以愈早享受財富的甜美果實,即使無法全部做到,只要做到其中的6、7項,即使不會成為巨富,離窮忙處境也將愈來愈遠。

9大行動方案

方案1 :養成記帳習慣
不管賺多賺少,薪水高低,上班族都應該先養成「記帳」的好習慣,除可清楚掌握金錢花費流向外,更可藉此了解各項民生消費的價格,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未來購物時只要貨比三家,就不會吃虧。

方案2 :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
一般來說,家庭收支預算包括年度收支總預算和月度收支預算。按照「量入為出」的原則,制定年度收支總預算,首先要先知道家庭在未來一年要存多少,有哪些年度支出,一方面達到家庭資產按計劃增長的目的,同時還要防備未來的各種不時之需。

方案3:避免獨居
獨居雖然自由自在,卻成本頗高。理財專家最常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結婚前,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盡量與父母同住,因為省錢效果驚人。如果情況不允許與父母同住,也不妨和處得來、信任得過的朋友一起合租,不僅可以住較大的房子,還擁有各自獨立的房間,同樣可以達到省錢效果!

方案4 :晚10年買車
投 資理財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盡量及早買進會增值的東西,盡量延後買進會貶值的東西。因此,晚點買折舊速度快的汽車比較好,不僅車價是一大筆支出,每年的停 車費用、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保養費、驗車費用,加起來是一筆極可觀的開銷。年輕人要買車,最好三思而後行。

方案5 :早10年展開投資
愛 因斯坦曾說:「複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所以要累積第一桶金就不能忽略時間的力量,「金錢躲在機會裡,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Andre Kostolany)的名言,這句話也點出了長期投資所產生的複利效果,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利器。

方案6:逢低買進定存概念股

方案7:早5年買房

方案8:增加自提勞退

方案9:早10年實施退休規畫
人們常常覺得退休距離自己還很久,特別是對許多30、40歲的族群來說,在他們這樣的年齡,就開始規畫退休生活,似乎還太早。的確,年輕族群的財務往往比較重,結婚、生子、買房、子女教育基金等,都需要花費大筆資金,通常無暇顧及自己看似遙遠的退休生活。

這樣做的後果是,會推遲開始執行退休計畫的時間,例如推遲到50歲左右。直到某一個重要生日出現,才恍然大悟,但可供準備退休金的時間很可能已經所剩不多。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102593?page=1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选择富足:创造财富的财商习惯

在文章开头,先问大家一句,赚钱重要吗?
也许有读者会不假思索回答:“何止重要,简直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实,这样的回答一点也不夸张,君不见现今社会上,不论成人小孩都为钱而忙吗?
成人们经常早出晚归忙赚钱,拼得自己差一点就喘不过气来。
小孩也不逞多让,除了日常课业外,也忙着参与各类的才艺班、补习班,誓必练就十八般武艺,为日后的赚钱能力打好基础,在忙着赚钱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这种情形相信各位也不会感到陌生,可能阁下正是其中的一分子也说不定。
忙着赚钱,甚至想要有钱也并没有错。因为,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有钱人”,顾名思义,则必须要有很多钱,越多钱就越富有,最好就是拥有多到用不完的钱!
然而,只要我们能赚取更多的钱,就能解决现有的财务问题或让自己过得更为轻松?
表面上看来,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句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让我们认为钱是解决问题的万灵丹。
如果这一切属实的话,历史老早就得改写了,你我也未能亲眼目睹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级房贷风暴。令人费解的是,此次风暴的中心并非是贫困的落后国家,而是素有经济强国之称的美国。
先花未来钱负债累累
根据2009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是以4万6436美元的年人均收入,在176个国家之中占据第6名的所谓高收入国家。
对比只有6975美元年人均收入的马来西亚,我们可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我们是否就可以断定拥有近7倍人均收入高于我国的美国人,肯定在财务方面比我们更为富足呢?
且让我们来一同探讨下去,就会得到一系列难以置信却实在的事实:(1)银行储蓄多于250美元的美国人,18岁的人数远远多于68岁的人。
看了这种数据,也许你会惊叹而问到:“这50年之间的收入去了哪里?打拼了那么久竟然也存不下多少钱?”各位觉得奇怪吗?再看看下列的事实,我想大家就会明白当中的原因。
(2)在收入逐年增加的当儿,美国人的储蓄却节节败退,相反的信用卡欠债却逐渐上升。
1993年过后,卡债更超越了储蓄,显而易见便掉入了入不敷出的状况。
这种低储蓄率、过度借贷、崇尚消费的习惯,在潜伏多时以后,终于引发了2008年的次级房贷问题,使全球经济受挫,一棒打醒一直以来陶醉在“先花未来钱”美梦的美国人。
论收入,美国可是名列前茅,论科技及金融体系的发展,美国也是世界顶尖的,但这一切在2008经济风暴爆发之际却完全起不了作用,让无可逃避的美国人面对残酷的事实,回到问题的根源,为自己过去的不良理财习惯负责。


财富无关收入高低
这也向我们印证了收入的高低与财务问题甚至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财富所指的是能维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经济能力。
因此,财富的方程式是金钱的量除于支出:
财富=金钱的数量/支出
真正用于衡量财富的单位为时间的长短,如:天数、月数或年数,而不是金钱的多寡。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理财习惯,如:量入为出,精明消费等,纵使坐拥金山、银山也是于事无补。
因为毫无规划及罔顾能力的消费习惯,会让我们的财富马上烟消云散,就如前面讲述的美国人消费情况。
若每赚入1000美元却支出1200美元,这种花费习惯,有什么财富可言?
配合2116原则先分配后花费
了解了财富的定义后,更要配合2116的“先分配,后花费”原则,将收入作出策略性的运用,兼顾现在及以后各生活层面。请参看上图:2116分配比例图。
由上图可见,我们建议用于维持现有基本生活开消的顶限为收入的60%。这其中包括了日常起居花费及自身的房贷、车贷、信用卡、个人贷款的偿还部分。
试问尚若美国人都按自身能力,严守这样的分配比来消费再配以良好的理财习惯,怎么可能“创造”出如此的灾难?
再次回到上图的示意,过度消费而引发的透支,不只是债务的问题,也同时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保险规划、孩子教育基金、经济独立的机会。久而久之,不但惹上一身的债,对日后的生活也是前途茫茫。
试想想,孩子读书要用到的教育费,怎么办?发生意外又没有保险时该如何是好?今天没有任何投资规划,银行存款也少得可怜,还敢想退休吗?
善加管理才是财富
真正会理财的人,懂得保留部分的钱,用于规划投资之余,也保持合理的生活水平。
随着投资的增值与累积,假以时日,当持续的投资收入足以用于支付生活开支时,我们就达到了经济独立。
换句话说,在不需工作的情况下,单靠投资收入就能让我们生活下去。财富也因此达到永无止境的情景。
最后,衷心提醒各位一句,我们赚回来的只是钱,只有保存下来善加管理的才是财富。
因此,一个人能否拥有财富,不在乎于收入的高低而是他是否拥有创造财富的财商习惯。

黄凯顺 MonQ 财商教育家 

http://www.nanyang.com/node/594165?tid=687